作者:刘川生 来源: 发布时间:2014-3-12 19:1:3
立德树人 润物无声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本质要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时代要求。大学要立足世界科技前沿,培养能够推动知识和技术创新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战略服务,为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立德树人是教育传统
 
立德树人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立德”就是确立崇高的思想品德,“树人”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立德树人,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在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崇高的人生目标,坚定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培养全过程,不断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
 
目前,我们的大学在人才培养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学业、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个人发展、轻团队合作”等问题。坚持立德树人,就要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更新高校教育观念,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实现知识培育与价值观培育的有机统一,努力实现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有机统一,努力实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有机统一,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立德树人是弘扬优秀教育传统的时代要求。中国的教育传统一直把德育放到重要位置,注重培育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境界,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完善。我们自古就有“立德”、“立功”、“立言”的理想。
 
随着时代变迁,“立德”的性质和内涵有所变化,但立德树人始终是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推动了社会发展进步。
 
加强理想信念和责任教育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全面来临,经济、社会和教育正在发生重大变革。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相互叠加、集中呈现,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处在变革的新时代,为立德树人工作既提供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面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我们应当学会,如何教育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政治立场;面对互联网新媒体的强大影响,我们应当学会,如何在师生中传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引领学生辨别真伪;在市场经济多变的条件下,我们应当学会,如何培养信仰坚定、道德高尚、诚实守信、知行合一的一代新人。
 
坚持党旗引航,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要完成立德树人这项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当今时代,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础工程。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坚持责任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我们正处在一个越来越凸显“责任”的时代,高度的责任感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个人成才的核心要素。责任感教育是为世界各国所重视的重要品质教育,但在我国重视责任教育的人只有30%,处在各国垫底的位置。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坚持责任教育,需要把培育责任文化作为基础工程,推进社会环境育人,努力营造一个以尽责为荣的责任文化氛围。加强舆论环境育人,通过对身边典型人物、先进事迹的正面宣传,传递榜样力量,凝聚正能量。
 
坚持实践育人,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大学要立足世界科技前沿,培养能够推动知识和技术创新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战略服务,为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个有潜质、有抱负的优秀学生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更广阔的舞台。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推动学校与社会、校内课程与校外实践、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之间的衔接互动。
 
润物无声
 
高校要把立德树人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把德育和整个育人工作统一考虑,统一部署,统一落实,努力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有效机制。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改变了师生接受信息的方式,对教育教学带来深刻变革。网上舆论工作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创新教育方式,鼓励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课老师开设微博微信,支持名师、导师进网络,开发优质在线课程,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传播网络正能量。
 
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教风建设的核心是师德建设。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灵魂,要健全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奖励的首要依据。广大教师要把立德树人转化为内心信念,把崇高师德内化为自觉价值追求,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用自己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激励学生。要加强学风建设,鼓励潜心治学、求真创新,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健全师德评价体系,完善师德建设的制度规范,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不断提升广大教师的教书育人的能力,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校园文化积淀着学校的传统和精神,凝聚着学校的理念和追求,是立德树人的精神支撑。我们要注重从历史积淀中汲取宝贵教育资源,弘扬大学精神,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良好校风;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等文化活动和主题活动,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砥砺品德、陶冶情操的育人功能,收到 “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刘川生,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会长、全国出国留学工作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共产党十五、十六、十七大代表,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4年2月刊 教育)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