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宏民 来源: 发布时间:2014-6-12 13:21:57
探索“三位一体”的新教育观

 
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了主题为“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大会提出,21世纪教育的主旋律是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的培养。
 
2006年8月,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在上海召开,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在会上强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不会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大学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会学生如何独立思考,让大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当前,我国面临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任务。这些都要求高等院校及时、深刻地转变教育观念,形成一种“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新教育观,应该更加注重促进学生知识和思想的全面发展,并着力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广大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积极变革,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落脚点真正放到学生成长上来。
 
传授知识技能 掌握专业本领
 
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人的本能,这个“知”指的是知识和技能,它们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把这些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是教育的基本功能。
 
当今社会的节奏变得越来越快,知识更新令人目不暇接,使得大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本领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和强烈。这就要求我们要高效地完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早在古希腊,苏格拉底就已经懂得使用“启发式”教学传授知识和开启智慧,今天的大学课堂更应该彻底改变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而采取启发式、讨论式、项目式、探究式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激发他们潜在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引导智慧思考 掌握思维方法
 
以往的教育主要是一种知识型教育,教师往往以知识的占有者和宣导者形象出现,学生的任务则是理解、记忆、背诵教师或教科书上所传授的东西。这种教育模式在信息爆炸和知识爆炸的网络时代会遭遇严重挑战。
 
“学而不思则罔”。在新的时代,教师们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学生智慧和思考能力的开发,注重学生自我学习习惯的养成,鼓励学生对知识做到自我理解和升华,从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们甚至可以鼓励教师在课堂上“讲故事”,因为故事生动感人、印象深刻,故事中包含着思想、方法、激情和理想,教师可以依托自己的科研基础和素养,以生动的形式把知识和技能展示给学生,使用比喻、反问等手段调动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在“动听”的感觉中把握知识和技能的整体。
 
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是有效开启心智的必要手段。传统的逻辑思维方法和形象思维方法,是所有专业学习中都要运用的,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该自觉训练学生的这两种思维方法,使学生既能进行有条理的推导,同时又能适时地实现思维的跳跃和升华。
 
如今又有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值得注意,那就是计算思维。这种思维试图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的行为,通过约简、嵌入、转化和模拟仿真等方法,把看来困难的问题阐释成我们知道怎样解决的问题。这种思维方法已经在很多学科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激发理想激情 胸怀创新动力
 
自新中国建国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的成就举世瞩目。就高等教育而言,无论普及率还是教育质量,相较以往更是有了显著提高。然而如今的大学生也常被指责为“理想缺失的一代”,“天之骄子”似乎已经严重褪色。而“钱学森之问”更是直接: 我们的高等院校为什么总是培养不出真正有影响力的人才?因此,大学教育的精神维度是不能不考虑的。
 
我们国家并不缺少大学,但却明显缺少“大师”。究其原因,大学教育中对于大学生理想激情的激发不足,导致大学生缺乏创新的动力。
 
大学是人生观、价值观即将定型的阶段,缺少正确的精神指引,知识技能的传授、智慧思考的引导极可能失去动力之源。
 
作为一校之长,我经常在思考:一个好的大学教育,在学生毕业离开的时候,应该让他们带走些什么?复旦大学前校长杨福家曾在《教授的职责》一文中讲到,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点燃学生心中的火把”,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和如何学习。我完全赞同这种看法。
 
在我看来,除了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引导学生形成好的思维方法,让学生获得充满智慧的心智,自觉地把学生求真的激情和创新动力的激发提到更加显著的地位,是新时代大学教育的重要使命。
 
实际上,大学生已具备了自我学习的能力,一旦他们能发自内心地爱上学习,懂得如何学习就不会再是什么困难的事;反之,如果没有理想和激情,失去了不断创新的动力,纵然在大学期间积累了学识、掌握了方法,当他们离开校园,却不再渴望继续求知,我们的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
 
基于上述认识,我认为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坚持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正确的。这里所说的“能力”是广义的,包括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还包括胸怀理想和独立的人格。三者之中,知识技能的传授是基础,智慧思考的引导是升华,理想激情的激发是精神动力。如果教师们能够在教学中更加自觉地实践这种“三位一体”的教育观,我想大学教育的目标就能够顺利实现了。■
(刘宏民,燕山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 项,省部级一等奖6 项、二等奖3 项,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4年4月刊 教育)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