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彧综合报道 来源: 发布时间:2017-7-5 15:19:54
“朱清时式探索”陷争论旋涡

 
6月10日,365体育手机版:院士、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原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朱清时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举行了一场名为《用身体观察真气和气脉》的讲座。在展示关于真气的实验效果的同时,他公开表示,“真气”是“大量神经元的涌现现象”。
 
一时舆论哗然。不过,这并不是朱清时第一次遭到质疑。
 
早在2009年,朱清时在作《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的演讲时,就说出了“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的惊人之语,不仅引起轩然大波,更是多次被媒体引用。
 
随后,其《再谈物理学步入禅境》《量子意识——现代科学与佛学的汇合处?》等署名文章接连引发社会各界质疑。
 
这次也不例外。就在此次“真气”讲座后的第二天,朱清时在上海出席“木鱼论坛”,并作了题为《如何用科学语言讲佛法》的演讲。
 
这两次讲座可谓“技惊四座”,将舆论再度推向高潮。《像朱清时这样的大科学家为何就轻易相信了伪科学?》《叹为观止:朱清时院士用科学给巫术化妆》等文章在网络上广为传播,某网络问答平台甚至引发了“真伪科学之争”,质疑朱清时关于真气、禅定的研究。
 
口诛笔伐
 
毫无疑问,在这场激烈的论战中,批评的声音呈现“一边倒”的趋势。
 
针对朱清时的论述,北京大学著名学者饶毅等人主办的“知识分子”微信公众号连续发表多篇文章,从量子力学专业角度对其观点进行反驳。
 
在《叹为观止:朱清时院士用科学给巫术化妆》一文中,天体物理学博士、科学松鼠会创始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孙正凡指出朱清时文章的主要问题在于概念粗糙,跳过了很多逻辑推演的步骤,从而导致结论偏差。“这就好比建筑设计师直接跳过图纸而以建筑工程师的角色领导施工,一下子跨越了众多的复杂层级,超出科学规律的适用范围,反而变成‘不科学的’了。”
 
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施郁在《朱清时院士为什么错了:现代物理与量子力学并没有否定客观世界》的文章中,通过对弦论、量子态及其坍塌等问题的阐释,指出朱清时的文章中存在的诸如“意识是量子力学的基础”“量子力学发展到这个地步,居然发现人类的主观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基础了”“念头产生了‘客观’,念头就是测量,客观世界是一系列复杂念头造成的”等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说法。
 
不仅如此,施郁还指出朱清时在文章中存在误导公众的表述方式。“朱文往往用不少篇幅介绍物理学中的某些内容,这些本身可能没有大的问题,但是往往话锋一转,提出耸人听闻的观点。这种表述方式很容易使人被误导,以为朱文中的观点得到了物理学的支持。但是实际上,朱文中所介绍的物理学内容和其耸人听闻的观点之间并没有逻辑关系。”
 
除了朱清时文章中涉及的专业内容备受指责,其提出观点所采用的“实验方法”也饱受批评。
 
在这次“真气”讲座中,朱清时描述了自己大量的个人修行实践与体验,他将这种修行实践看作是实验,来支持“真气”的存在。换句话说,他将个人体验当成了“实验数据”。
 
然而,个人体验具有特殊性,并不能被当作科学的研究对象。朱清时以个人的实践作为验证“真气存在”这个一般性结论的证据,即便其个人实践是正确的,但这只是一个证据。这正如那个经典的逻辑学问题,当我们只看到一只乌鸦是黑色的,并不能作出“所有的乌鸦都是黑色的”这个判断。
 
在科学研究中,科学方法必须要实现逻辑化、定量化和实证化。在365体育手机版: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双南看来,“ 有些‘伪科学’不但讲逻辑,有时候也比较定量,甚至也会写出来很多方程,但是所有的伪科学都不能通过严格的实证化的检验,所谓的实验其实都是魔术、表演,甚至骗局,根本经不起其他人的独立检验。”
 
当然,我们无法得知朱清时个人体验的感受是否真实,但是有一点,那就是个人感受永远无法客观化和标准化。
 
宽容看待
 
在这场舆论风波中,责备之声不绝于耳,自然也不乏宽容的声音。
 
在谈及朱清时有关量子意识的观点时,清华大学科学史教授吴国盛表示,量子论的哲学基础本身确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吴国盛看来,朱清时的观点是一家之谈,对于这样的观点在科学界引发的种种争论,不必大惊小怪。他强调指出,“一个健全的社会,应该宽容各种看法。”
 
对此,365体育手机版: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陈学雷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虽然陈学雷不同意朱清时的观点,但认为“学术自由”是没错的。
 
的确,人类科学的发展也正是通过“无禁区”的探索一步步前进的。地心说、相对论、量子力学等无不是在当时十分超前的探索,它们的建立就是这样开拓出来的。
 
不过,“朱清时式的探索”在当今中国仍需谨慎进行。因为目前我国的国民科学素养还较低,甄别、筛选科学信息的能力较弱。与此同时,与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普及相并存的,还有各种江湖术士、骗子以及不靠谱的民科。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科学家传播自己的研究观点,一方面必须要做好科学传播与普及的“功课”,恰当使用语言表达观点,以避免出现歧义与误解;另一方面,也需要考虑所传播与普及的内容可能带来的社会效果。
 
“科学就是需要讨论”
 
对于“真气”讲座所引发的巨大舆论,朱清时本人虽然有思想准备,但是如此大面积的质疑反对,还是让他“有些出乎意料”。不过,他很坦然地表示:“我知道一个新东西刚出来的时候,往往不被人所理解,而且新东西刚出来,就像一个新生婴儿一样。”
 
之所以对中医感兴趣,得益于朱清时幼时接触过的中草药。据他介绍,在十岁之前,他的兄弟姐妹从未进过医院。“谁生病了,都是我母亲去找一些中草药来给我们吃,找一些偏方,所以我从小就知道中药这种小方是中国人维系健康的一种重要手段,肯定不是伪科学,不是骗人的。”
 
而正式与中医结缘则始于一场有关中医经络的报告。2004年,朱清时受邀到北京举办的“中医科学论坛”作一次从科学角度解读中医经络的报告。也就是那次报告,引发了他对如何用现代科学解释传统文化的思考。也是从那一年开始,朱清时开始学习禅宗,练习呼吸法门,此后便开始了对“真气”的研究与观察。
 
在他看来,身体是观察世界的工具,所有的科学仪器都是身体的延长。所以,在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和体验之后,他得出了“真气”是“大量神经元的涌现现象”的观点。
 
因此,在谈及人们认为其借院士身份宣扬“伪科学”时,他表示,“我很吃惊,谁能够说中医经络和佛学是伪科学?这种话我是不赞成的。它们可能与有些人头脑中的‘科学’不一样,但不要说它们是‘伪’。”
 
他还进一步指出,“中医经络包括真气,是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要的部分,知道它们的精华我们才能有真正的文化自信。中国科学家应该做一些振兴中华传统文化的事情。”
 
同时,他也表示,“错”或“不错”是学术问题,应该从学术层面讨论,他乐于看到认真的学术批评,而不是一谈真气和经络就不对。“因为只有这样的讨论,大家对科学的理解才能更进一步。科学就是需要讨论。”
 
然而不能忽视的是,现代科学与中华传统文化是根据不同的思维方式、采用不同的方法独立发展的不同文化。如果非要用其中一方的概念和方式来生硬套另一方,可能最后双方都成为受害者。■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7年6月刊 聚焦)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