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记者 魏刚 来源: 发布时间:2017-8-11 11:4:6
舒适化内镜:胃癌筛查的独门利器


 

 
我国有五大癌症,分别是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结肠癌,胃癌在我国发病率占第二位,而且多年来,排位没有明显的变化。特别是随着饮食不规律、睡眠严重不足、工作压力大,近年来,胃癌患者年轻化趋势日益明显。近5年,19岁到35岁青年人的胃癌发病率比30年前翻了一番。胃癌已严重威胁到中国人的生命健康,给无数家庭笼罩上阴影,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在胃癌防治上究竟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才能有效遏制胃癌高发的趋势?为此,我们采访了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会长李兆申教授。
 
胃炎到胃癌的悄悄变身
 
谈到胃癌防治,首先要了解胃的功能以及从胃炎到胃癌转变的过程。
 
“胃是最倒霉的器官,不仅要承受不同食物的酸甜苦辣,还要任人宰割。”在李兆申看来,胃是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是个存储器。我们吃的五谷杂粮、鸡鸭鱼肉都会到胃里储存,之后胃再进行研磨初加工。胃是对食物储存、初步加工消化、进一步吸收的重要器官。
 
胃是两头相通的,上面与食管相通连着口腔,下面连接小肠、大肠、肛门。我们吃的不干净的食物,物理化学的刺激等等都要先经过胃,因此,胃不可能是无菌的。同时我们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也会影响到胃。
 
胃的特性决定了引起胃病的原因主要有四方面:一是化学刺激、二是生物刺激、三是物理刺激、四是心理刺激。
 
基于这些因素,胃病有两大类,一是胃炎,其中又分急性胃炎、慢性胃炎;二是肿瘤,其中又分良性肿瘤、恶性肿瘤。急性胃炎在治愈上相对容易,慢性胃炎分为弥漫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比较严重的是萎缩性胃炎,又称为癌前病变。
 
刚出生的婴儿是没有胃炎的,一旦接触食物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出现慢性胃炎。首先出现浅表性胃炎,到了几十岁以后,会出现萎缩性胃炎,长时间萎缩性胃炎会发展为肠化,之后出现渐变和增生,就会发展成癌症。
 
从炎症到癌症的发展过程当中最重要的阶段是萎缩性胃炎和肠化,所以我们称其为癌前病变。“从癌前病变发展到癌症是个漫长的过程,可能5年,可能10年,也可能20年,但是这个发展过程没有回头路。一旦肠化后胃恢复正常是不可能的。”李兆申特别强调。
 
目前在胃病中,慢性胃炎发病率最高,几乎达到90%,年龄50岁以上的大部分病人都是萎缩性胃炎,但是从萎缩性胃炎发展到癌症的病例较少,这主要是由于很多人在胃炎发展过程中,因为其他疾病去世了。
 
从胃炎到胃癌发展的高危因素有以下这些:一是高盐的食物、发霉的食物,二是幽门螺杆菌感染,三是遗传因素。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在生活习惯,包括饮食结构上,有很大问题,比如爱吃剩菜、风干的菜、腌制的菜,集体用餐等,因此,胃癌又被称为穷癌,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发病率高的是富癌,比如结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
 
胃癌防治关口前移
 
据《临床医师癌症杂志》(CA Cancer J Clin)在线刊发的2015年癌症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胃癌年发病案例为67.91万例,占总癌症发病比例的17.7%。
 
我国胃癌高发趋势引起医学工作者的密切关注。“要遏制胃癌高发就要把胃癌防治关口前移。”李兆申坚定地说。
 
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和数据分析,李兆申发现,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以及地理环境、遗传等因素,完全避免癌症发生可能还有困难,但是癌症如果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不影响生命的。
 
李兆申告诉记者:“中晚期癌症与早期癌症在生存率及生存质量上是有着天壤之别的。比如早期胃癌,只要发现及时条件得当,90%的早期胃癌可治愈,这主要是因为胃壁和结肠壁分为五层,只要癌变不超过第二层,癌细胞就几乎不会发生转移。此时在胃镜下对病灶部位进行局部切除即可,不需要开腹,手术花费及难度很小,治愈率极高。患者愈后生存期可达到平均寿命,甚至平均寿命以上。”根据英国癌症研究中心(Cancer Research UK)研究表明,四期胃癌的五年存活率仅为5%,而一期胃癌则超过80%(截止2011研究数据)。这就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重要性。
 
常规胃镜不适合大规模筛查
 
在胃癌早期筛查上,日本、韩国走在前列。李兆申告诉《科学新闻》:“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去日本参观时,印象深刻的是日本政府出资让医院购置内有胃癌检测设备的房车,开到居民小区向居民推广钡餐检查。”但是这样的筛查方式不适合中国,首先设备、人员投入巨大,其次筛查准确性也不高。
 
之后,日本、韩国采取胃镜检查代替钡餐进行胃癌筛查,胃镜检查的准确性提高,但是胃镜检查只限于在有资质的医疗机构开展,在社区中无法开展。其次,胃镜检查过程很复杂,病人要忍受检查痛苦,往往做一次胃镜检查,就留下心理阴影。
 
“很多病人第一次做胃镜检查后,以后就不再做了,直到等发现症状再来检查,已经是中晚期了。”李兆申在临床中遇到很多这样的患者。
 
为了减轻常规胃镜检查痛苦,后来一些医疗机构开始尝试舒适化内镜。舒适化内镜包括麻醉胃镜和胶囊胃镜。其中麻醉胃镜在临床中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担心麻药是否计量准确?麻药对大脑记忆是否有损害?同时,麻醉对人群也有特殊要求,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用麻醉胃镜。
 
麻醉胃镜检查在使用过程中的确存在风险,有的在做麻醉胃镜前对患者没有进行仔细认真的评估,导致检查过程中发生意外。误吸、摔伤、甚至无法苏醒,这些案例每年都有发生。所以每年只有不到10%的人做麻醉胃镜检查,大多数患者并不适合这种检查方式。
 
而且,麻醉胃镜涉及到多学科多领域,消化内科、内镜科、麻醉科都要同步发展,这导致专业胃镜检查人才培养上的巨大压力。除了消化内镜的医生、护士外,麻醉科的医生、护士也都要进行培训。而培养一个操作胃镜的专科医生至少需要10年~12年时间。
 
“目前,日本每100万人口中有200个胃镜医生,而我国每100万人口中只有20个胃镜医生,而且我国大多数胃镜医生都集中在三级医院,在社区医院等基层卫生机构中几乎没有胃镜医生。按照计划,15年后我国要培养20万名胃镜医生,但现在全国只有不到4万名胃镜医生。”谈到医疗资源,李兆申越发感到我国在医疗资源人均数量和分布上与日本、韩国差距显著。而医疗资源的不足也导致常规胃镜无法承担胃癌大规模筛查的重任。
 
胶囊胃镜亟待普及
 
由于中国消化道诊疗存在着医师资源紧缺,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现状。体检机构由于专业内镜人才少、体检者抗拒胃镜等种种原因,无法广泛设立电子胃镜室专门进行胃部疾病检查和胃癌早期筛查。因此,大量胃癌患者未能在早期得到及时发现,错过了最佳治疗期,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难以弥补的创伤。
 
对此,李兆申建议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大力普及胶囊胃镜,二是在胃癌筛查上实现分级诊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胃病筛查手段也不断创新。传统常规胃镜的不舒适、麻醉胃镜的风险让一种新型的无痛、无创、无不适、无麻醉、无死角、无交叉感染的舒适化内镜应运而生。
 
这种新型舒适化内镜是一种主动磁控胶囊胃镜。受检者只需吞服一颗小小的胶囊,十五分钟即可轻松查胃;无痛无创无麻醉,舒适安全。以往因身体原因无法接受常规内镜检查的老年人、儿童、特殊体质人群都可以应用这种胶囊胃镜进行胃部检查。使胃癌早期筛查扩大了人群范围。
 
在准确性方面,胶囊胃镜表现出色,其检查准确性和电子胃镜完全一致。最重要的一点,这种胶囊胃镜易操作,普通医护人员经培训后即可轻松操控,不必依赖专业内镜医生。这一点解决了我国在胃癌诊治上的医疗资源不足和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所以,以主动磁控胶囊胃镜为代表的舒适化内镜特别适合在中国各类基层医疗机构、体检中心大范围普及推广。
 
“舒适安全、操作便利、检查精准,让胶囊胃镜成为胃癌早期筛查的独门利器。”李兆申对胶囊胃镜寄予厚望。
 
另一方面,要实现胃癌早期筛查的分级诊疗。目前,我国还无法做到像日本、韩国一样所有人都去做胃镜筛查,但是,我们可以在国情和有限的资源配置下做到在胃癌早期筛查方面开展分级分人群的筛查。
 
首先进行人群普查,然后对有胃癌家族史和不良生活习惯的高危人群进行初筛,通过抽血检测胃蛋白酶原、幽门螺杆菌是否感染等指标进行检查。对于初筛结果相关指标为阳性的患者,建议其进一步做胃镜检查。这种普查、初筛、精查的过程符合我国以专病为主、分级诊疗的医联体改革方向,有利于调整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促进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有利于医疗资源上下贯通,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更好的满足群众健康需求。这也是胃癌防治的有效途径。
 
“胃癌狡猾凶险,防治之路艰辛。但只要增强防治意识,坚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随着科技发展,舒适化内镜在体检机构的普及,相信一定可以攻克胃癌这道难关。”李兆申充满信心地说。■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7年7月刊 破局)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