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辛嘉洋 来源: 发布时间:2018-6-26 16:58:13
两院院士王越:北理工“大先生”

 
每周四晚上6点半,在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校区信息楼1004教室,总有这样一位老教授准时出现在课堂上,为62名本科生讲述信息系统与安全对抗课。讲台上的老人精神矍铄,敏捷的思维与精彩的讲授,深深吸引着每一位同学。
 
1993年,他离开研究所来到北理工,从站上大学讲台那一刻起,25载寒暑易节,始终不曾离开。
 
他曾带领我国军用信息技术从一穷二白到蓬勃发展,曾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火控雷达301系统”等多项中国乃至世界第一,曾多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殊荣……
 
这位86岁高龄仍坚持为本科生上课的先生,就是365体育手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北京理工大学校长,我国杰出的战略科学家、工程教育家,雷达与通迅系统专家——王越先生。
 
家国情怀 大志无疆
 
“我的名字与那悲惨的年代有关”。
 
1932年,王越出生于江苏丹阳,那是“九一八”国耻日的第二年。王越的父亲是位进步、开明的知识分子,由于痛恨日本侵略者,有感于苦难年代的漫长,就给儿子取名“王越”,希望儿子早日越过这段灾难的年代,同时也激励儿子要超越自我,多做利国利民之事。王越此后的人生之路,一直不曾偏离父亲的期望。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正在天津读书的王越,亲眼目睹了日寇飞机的狂轰滥炸。“当时我们的校长赵天麟主动收容因轰炸而被迫停课停业的其他学校的师生,每天早上亲自在校门口迎接,风雨无阻。”对于那段痛彻心扉的岁月,王越仍记忆犹新。
 
抗战后期,别人家偷偷保留的短波功能收音机时常为人们带来振奋的消息,这也让王越在心中悄悄选定了无线电报国的志向。人生的大志向,在强烈的家国情怀中开始萌芽。
 
1950年夏天,王越高中毕业,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无线电专业。随着国防事业发展需要的变化,他的研究方向也从民用无线电转向军用雷达。大学毕业后,王越长期从事火控雷达系统、信息系统及其安全对抗领域的研究工作,直接推动了相关国防科技领域的发展,纵然经历无数次坎坷与困难,他都没有放弃对雷达事业的初心与坚守。
 
1993年,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大幕拉开,在炮瞄雷达研究所担任所长的王越受命担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此时的王越科研事业“如日中天”,科研成果屡获大奖,然而当面对这一重大人生转折点时,他没有半分犹豫,坚决服从组织安排。“为国家培养人才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应犹豫,更不能推脱!”王越这样说。
 
来到北理工后,王越并不单单只做管理工作,更多的是站在国家立场,从北理工特点出发,将如何培养好的国防科技事业急需的领军人才,作为自己报国志向的新追求。一边当校长、一边搞科研、一边上讲台……这一干,就干到了而今的耄耋之年。
 
看着这位讲台上依然精神矍铄、书桌前不停奋笔疾书、课堂上悉心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先生,师生们常常为王越身上那一份为国家培育英才呕心沥血的忠诚而感动。
 
深厚学养 善育英才
 
王越1991年当选365体育手机版: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中国仅有的34位两院院士之一。如何把自己的学识和在科技领域深耕半个多世纪的成果,直接转化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优势,这是王越来到北理工后,首先思考的一个问题。
 
着眼于当时国家信息安全的迫切需要,经过反复论证,王越率先申请在学校武器类专业中增设“信息对抗技术”专业。1998年得到教育部批准后,北理工成为国家首批成立该专业的4所院校之一,为中国信息安全专业培养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2000年,专业开始正式招收本科生,专业建起来了,任务也重起来了。白手起家,没有团队王老师就自己组团队,没有教材就自己写教材,他还担任着校长,工作十分繁忙,但从不会有半点松懈。”信息安全与对抗技术实验室主任、专业责任教授罗森林回忆说。
 
专业不能只是建,还要建出水平、建出成效,建到育人的“刀刃”上。王越认为,“要培养领军人才,就要学习最前沿的知识,但这是有难度的,我相信‘上不封顶、因材施教’,基础课程能听得懂的人越多越好,而对于拔尖的学生,必须经过磨练、因材施教、发挥所长。”
 
带着这样的理念,在这个新兴专业方向上,王越亲力亲为,论证教学方案、研究教学方法、培育师资队伍……不仅把信息对抗技术专业建成省部级特色专业,还带出了一支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双高”的教学团队,打造了《信息系统与安全对抗理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王越与罗森林共同著作的《信息系统与安全对抗理论教材》被评为国防特色优秀教材,教学成果《信息对抗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与实践》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王越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
 
值得一提的是,王越培养学生,不仅是将高深的学识倾囊相授,更注重结合自己喜爱的中国传统文化,向学生传授一种治学为人的思想。
 
2017级研究生韩晓鑫在结课报告中写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王老师在课上最常提到的观点,他用这个观点完美诠释了信息对抗的本质、对立统一的自然规律……这不但是一门专业课,更是一场人生讲座。”
 
“我的心愿是培育出超越自己的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20多年来,信息对抗技术专业共培养了1500余名毕业生,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国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越的学生中,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有北京市“教学名师”,还有一大批工作在国防科技工业的总设计师、研究所所长等科技英才和国家栋梁。同时,王越组织推动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也坚持开展了20余年,成为国内有关领域颇具影响力的重要赛事,对电子信息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7年底,王越作为带头人的“信息系统及安全对抗”理论与实践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首批“黄大年式教学团队”。
 
为人师表 大德无言
 
“来到高校,我告诉自己,首先要成为一名好老师。”担任北理工校长后,无论公务多忙,王越始终坚持上讲台讲课,同时承担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教学工作,时至今日从未间断。不仅如此,穿西装、打领带成为他上课的标配;即使已是耄耋之年,仍然全程站立授课;课比天大,一丝不苟地备课,绝不含糊……为人师表,大德无言。
 
2017年,王越受邀到海南参加一个研究生教学研讨会,为了不耽误晚上6点半的课程,他特意乘坐飞机计划于下午4点半抵京。但由于天气原因,飞机降落时已晚点许久。尽管已经安排了共同开课的罗森林代课,王越仍不顾旅途劳顿,坚持让司机从机场直接把车开到教学楼下。
 
王越的联络秘书史建伟回忆说:“那次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王老师到达教室时正好6点29分,没有丝毫休息,便一口气连讲三节课。下课回到家,吃上晚饭已经是9点半了。”没有学生知道,在一堂课的背后,这位年过八旬的老院士付出了怎样的奔波和劳碌。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王越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着这份事业。然而,也有人不理解他对教育事业的这份热爱:“这么大年纪了,即使上课也不用这么拼啊!”王越却说,教书育人是他的第一使命,教学是他最看重的任务。作为一名科学家、教育家,王越认为教书的目的是育人,“如果说教书要靠学识,那么育人要靠人格魅力,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北理工数学学院教授李炳照曾是王越的博士生。在职读博期间,李炳照还承担着学校的数学教学工作,繁忙的工作曾使他对待学业不够积极,对课题研究并不十分上心。王越发现后严肃地指出:“科学研究应该以问题为导向,而并非以学位为导向。”
 
在王越的教导下,李炳照自觉提高站位,学习和研究越来越严谨,最终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在我的博士论文撰写过程中,王老师对整个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对于和他讨论的一些稿件等,他都是用铅笔一笔一划给出修改建议与意见。”李炳照说。
 
除了学业上的严格要求,王越还春风化雨般地把温暖和情感倾注到学生身上。“几年前我突然患上了腰痛,行动不便,王老师得知后随即托人从美国给我带回了束腰的器械,使我的腰疼得到了缓解。直到现在,王老师还经常关心我的腰怎么样了。”罗森林回忆道。
 
日复一日,那些王越始终认为“应该做的、不值得宣扬的事情”,深深地感动着身边的师生。“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样的大师,是学问之师,品行之师,人生之师。王越先生便是这样一位大师,一位北理工的大先生。■
 
(作者单位为北京理工大学)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365bet:5月刊 人物)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